《掩不住的阳光》:穿透铁窗高墙 看到耀眼辉煌

对于影视艺术创作来说,“红军长征”是一个永远言说不尽、挖掘不完的话题。

  作者:陈芳(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高级编辑)

  对于影视艺术创作来说,“红军长征”是一个永远言说不尽、挖掘不完的话题。由中央电视台、欢瑞世纪、安徽广播电视台等共同出品的电视剧《掩不住的阳光》,虽不是一部完整表现红军长征历程的作品,但却从另外一个独特的视角,展现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,以方志敏为代表的不幸被俘的坚定革命者,在敌人的监牢铁窗内进行长达三年的顽强斗争的历程。他们用对理想信念矢志不渝的坚守、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坚强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,完成了对红军“长征”的另外一种书写。剧作在尊重史实与生活的基础上,实现了艺术表达上的突破与创新,从另外一个视角,正面表现了身陷囹圄的红军将士坚忍顽强的狱中斗争,丰富、扩展、完善了长征叙事的表现领域,填补了长征题材影视创作上的一个空白。

  1934年,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,中国革命陷入低潮。方志敏领导的抗日先遣队在北上途中遭遇国民党的围追堵截。在与敌人进行浴血奋战、弹尽粮绝之后他不幸被俘,身陷囹圄。尽管失去人身自由,尽管要经受肉体与心灵上各种非人的折磨,但是以方志敏、赵天明、章文采、张先等为代表的一批革命志士,没有因为革命处于暂时失利而消极颓废、一蹶不振、迷失方向,而是始终坚定理想信念、忠诚革命,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,一方面积极在狱中组建秘密党组织;一方面想方设法与狱外党组织取得联系,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与敌人进行顽强抗争。该剧是对这些革命志士崇高的理想信念、忠诚革命的赤子情怀极大赞美和讴歌。而这种精神在当下,对于年轻一代不忘先烈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,树立正确的价值观、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。

  剧中除了涉及方志敏、刘畴西、寻淮洲、粟裕等真实人物和事件外,还用相当大的篇幅,重点刻画了虚构人物赵天明、章文采、苏梅等革命志士。如果说,该剧前半部分所表现的狱中斗争,是在方志敏、刘畴西等高级将领运筹指挥下进行的实虚结合的呈现;那么,后半部分的叙事,则全部是围绕着赵天明、章文采、张先、苏梅等虚构的红军基层指挥员、普通官兵的狱中斗争来展开的,这种事实与虚构、人物关系上的大与小和上与下的设置,让实中有虚、虚不离实,既保证了全剧不违背历史真实,又把生活中一些分散的事件原型依据想象加以集中、概括和提炼,再造出生活中没有发生但在情理上合乎逻辑的新故事和新人物,进而体现出某种典型性。这一点对于根据真实人物和事件改编创作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,在实与虚的分寸把握上具有借鉴意义。

  电视剧很难表现监狱、牢房、小院、小巷等色彩单调、相对狭小封闭的有限场景和空间,因为人在其中的行为活动、矛盾冲突的营造都是非常有限的。但该剧一方面通过苏梅这个成功打入敌人内部的人物,将狱中与外面世界勾连起来;另一方面,由于各种原因不断进入牢房的新人物,如小凤、能够自由出入监狱又同情革命的看守周求进、唐克等人,将监狱这个有限的狭小空间与外面时局的变化、红军的发展壮大等社会变迁联系起来。正是螺蛳壳里做道场,灰暗一隅遮不住璀璨的阳光。

  此外,该剧还通过具体的情节和细节,将国民党欺压百姓,曹直斋、钱金堂等人的贪污腐化、勾心斗角、人心涣散,与狱中革命者坚定的理想信念、官兵平等、真诚相待、团结一致等进行对比,凸显国民党必败、共产党最终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。

  影视创作是遗憾的艺术。如果能够把同时期主力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重要事件,取得重大战役的胜利关联起来,则更能透过牢狱的有限空间观照整个革命发展的大格局,让作品的立意厚重感更强。

  《光明日报》( 2019年11月28日 15版)

[ 责编:董大正 ]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返回顶部